“非遺”和“傳統餐具”相結合——我院學生作品榮獲國家級立項

發布日期:2021-11-07    浏覽次數: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人類世代相承的、與民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當今全球,仍然有些“非遺”項目無法與時代相結合進行繼承發展,甚至面臨着無人傳承的危險境地。我院2017級文管學生團隊從行業痛點入手,将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新疆維吾爾族模型土陶燒制技藝和“傳統餐具”相結合,利用“非遺”IP授權,創作了團隊作品《泥與火的淬煉——活化新疆維吾爾族土陶燒制技藝》,該項目在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成功獲得國家級立項。

在《文化資源概論》課堂上,我院文管B1702班的張餘鳳、程洋、楊敏、楊钰婷、饒小雪五位同學了解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其發展現狀。在老師進行講解時,她們感覺十分有趣,同時對“非遺”的發展現狀感到惋惜。在某次讨論選題的過程中時,該團隊從一次性餐具中獲得了靈感。她們想到将“非遺”與“傳統餐具”相結合,在保護“非遺”文化的同時,也可以帶動傳統餐具行業的發展。通過市場調查,她們将消費者群體分成三個等級,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群,打造出了不同的消費産品,進而實現更為有效的營銷。

由于團隊缺乏實操經驗,教研室主任蔣冬青老師帶領錢叢桢學長對她們進行了相應的指導,推動了非遺由文化“遺産”變成文化“财産”,在老師和學長各方面的指導下,團隊确立了商業模式目标,順利完成了這次項目的實施。

除了考慮美觀、便利等多種因素外,在她們研究設計的過程中,将土陶與其他衍生産品進行了合作融合,挖掘出了更深層次的實用價值和精神價值。她們還對土罐進行精品打造,将其與傳統、文化等元素相結合,通過樹立新疆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罐的獨有品牌的方式來提高消費者對産品的喜愛度,從而達到營銷目的。既鼓勵人們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實現綠色消費,又獲得了相應的資金幫助,實現了雙方品牌的合作共赢。

此次“非遺+傳統餐具”的文創項目通過一種全新的形式将新疆維吾爾族模型土陶燒制技藝呈現在大衆的面前。項目深挖“非遺”文化内涵,并将它與傳統餐具行業結合,增加了土陶文化價值衍生性,在項目開發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對周邊環境的保護。在後期,項目團隊也計劃在該項目中進行跨界合作,共同探索出新的表現形式。通過有創意的設計師設計出有故事的土陶吉祥物,圍繞主旨做出一系列的産品,延伸“非遺”的生命力。

此次項目方案設計将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内容與創新創業進行了有機結合,這正符合我院探索出的具有“專創融合”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在理論學習後結合創新創業訓練,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運用,更鍛煉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為更多文管青年指引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