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下午兩點我院于圓形報告廳舉辦了荊楚文化大講堂第二講——石家河遺址:持續見證長江中下遊文明進程,本次講座邀請到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研究員作為主講嘉賓,我校常務副校長宗微、3044永利集团黨總支書記張愛軍、副院長蘇娴等出席了講座。

方勤研究員首先通過解析石家河遺址的曆史年代展示了石家河遺址的曆史悠久,同時表示年份的測定依賴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未來的研究必然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當代年輕人的刻苦鑽研,這一番話讓在場同學受益匪淺。
接着對石家河遺址的古城遺址進行分析,他表示以石家河城址為代表的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的出現表明文明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與此同時,中原地區文明也已成形,并對周邊區域産生了廣泛輻射。随後,羅列出衆多石家河遺址所挖掘的精美玉器、陶器的圖片,展現出石家河文明的手工藝水平已經具有一定的高度。最後拿出銅片和孔雀石的發掘照片并表示這是長江流域最早的銅,我們甚至關注此地是否出現了青銅鑄造。

講座的最後,三位在場同學向方勤研究員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其中一位同學提出:石家河遺址所發掘的玉器包含了龍、鳳甚至“神明”的形象而且這些形象與良渚遺址等其他古代遺址的發掘物有類似之處,這說明了什麼。
方勤研究員對這個問題十分贊賞,表示這些文物所體現的理念和文化因素傳達出王權和神權的一種結合,不僅是石家河的一個貢獻,包括同一時期的中原陶寺遺址、石峁遺址等其它遺址,都相對形成了一個文化高地,一個具有共識的文化圈,其中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為後代所繼承,對國家文明的形成産生了巨大貢獻。


臨近結束,《荊楚文化主題研學營》課程負責人蔣冬青老師總結,表示方勤研究員的準備十分用心,内容豐富,視角多樣,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有所收獲,并對這次講座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們紛紛表示這次講座讓自己受益匪淺,并對下次活動十分期待,這次的講座在掌聲中圓滿落幕。同時我們相信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創新中進步,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荊楚文化這顆蒙塵的明珠将再次發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