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77779193永利開展了以“農耕五千年”為主題的荊楚文化研學營活動。荊楚文化是中國文明曆史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在荊楚之地的先楚文化中,屈家嶺文化以其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和藝術風格,成為楚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屈家嶺文化的研究也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一大重要課題。
本次研學營是77779193永利為推動大學生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教育引導大學生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而傾力打造的立體化的“第三課堂”。研學營由3044永利集团組織策劃,3044永利集团黨總支書記張愛軍、文化産業管理教研室主任蔣冬青帶領四十七名師生共同走進屈家嶺、石家河、天門博物館,開啟一場五千年的農耕文明之旅,感受着荊楚文化的底蘊和源遠流長的荊楚曆史。

農魂屈家嶺,尋迹發現之旅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其發掘标志着長江中下遊地區新時器時代考古工作邁出第一步,在考古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屈家嶺遺址博物館是此次研學營的第一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屈家嶺遺址聯合考古隊副隊長張德偉就“屈家嶺遺址與屈家嶺文化”進行了一場追溯曆史足迹的教學,為在坐師生們講述了屈家嶺悠久的曆史文化。同學們在生動的講授中感受了屈家嶺文化的曆史厚重感和使命感。屈家嶺文化時期,長江中下遊地區開始邁入中國早期文明社會的門檻。随後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研學營的老師與學員共同參觀了屈家嶺遺址博物館。在屈家嶺的尋迹發現之旅中,我們在史前稻作遺存中,開啟了從植物遺存探索原始稻作農業的序幕;在規範的陶器及彩陶的裝飾風格中,我們體會到了遠古先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思想時期;在文創市集的觀賞中,我們領略到了屈家嶺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方式的多元化。



上古迷城石家河,失落在田野上的文明
石家河遺址位于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土城村和盧嶺村,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部的山前地帶。石家河文化是江漢地區繼屈家嶺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考古文化,代表着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源頭。研學營第二站是石家河文化遺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河考古隊領隊向其方就石家河遺址文化發掘進行了現場教學,教學講解中營員提出自己的疑問,向其方老師都耐心并熱心的給予答複。随後,向其方老師帶領師生參觀了石家河文化遺址現場。在石家河文化遺址現場,我們看到了一片片農田、一排排凹凸不平的小土坡和一個個湖泊。向其方老師對我們眼前所看到的現場解釋說:“石家河因為時間久遠,陶片生活制品回填衆多。眼前所見其實都是遺址,土地下面要麼是房子,要麼是制作紅陶杯的地方,古時湖泊的作用是起到一個戰略防禦和農田灌溉的作用。” 向其方老師現場講述遺址故事和未來發展規劃。每一個陶片都有着一個自己的故事,我們在田野上感受着向前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在這樣一個小小村落、農田遍布的背後,曆史仿佛是俯拾可見的,漫步在五千年曆史的古城牆上,我們用心體會着曆史的滄桑巨變,時代的不斷更替。


文明之光,天門石家河文化展
石家河遺址發現于天門市石家河鎮,距今6000-4000年,是長江中下遊地區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新石器時代大型城址聚落。天門市博物館是我們此次研學的最後一站。石家河挖掘出的大部分文物都被展出在天門市博物館。博物館講解員對四個展廳中天門石家河文化展進行詳細講解,講述石家河曆史文化,帶領研學營師生參觀學習。展廳通過“初生”、“少年”、“壯年”、“老年”、“葬禮”等單元,以一個人的成長曆程表示石家河文化的曆史研究脈絡。在博物館中,當我們看到新石器時代的遠古樹林、奇異的着裝、三角形的稻草房頂、土窯外精美的陶罐制品時,這讓我們知道了新石器時代的人們所呈現出來的生活面貌,也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到了新石器時期人類生存的智慧和遺址群内涵及文明起源。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在這次“農耕五千年”為主題的跨越時空的研學旅行中,77779193永利的學子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曆史的悠久、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77779193永利的學子,我們也将通過自己的所學知識來進行相關作品的創作,通過優秀的作品來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本次的研學旅行就此告一段落,期待下次研學旅行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