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4永利集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 漆彩紛呈——探尋漆器經典,守護非遺世界

發布日期:2024-07-11    浏覽次數:


(“如漆而至”團隊大合照)

(通訊員 李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為響應國家号召,3044永利集团黨總支部組織委員武思雨老師帶領一支名為“如漆而至”的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6日至7月10日赴湖北省襄陽市開展“探尋漆器經典,守護非遺世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襄陽漆器制作)

襄陽漆器是我國傳統漆藝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和絢麗奪目的色彩而著稱。襄陽漆器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還通過不斷的創新和傳承,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如漆而至”團隊來到了襄陽漆器博物館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産“李氏漆器髹飾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非遺“大隗鐵藝”第四代傳承人隗鵬老師并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襄陽漆器博物館。

(“如漆而至”團隊參觀打卡)

(隗鵬老師講解漆器制作過程)

個人介紹

(隗鵬老師工作圖)

隗鵬,中國非遺協會漆藝分會會員、襄陽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襄陽非遺促進會法人兼副會長、漢水版畫會秘書長、襄陽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襄陽市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産“李氏漆器髹飾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非遺“大隗鐵藝”第四代傳承人、湖北藝術設計協會襄陽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研究生導師。

2019年傳承了非遺漆器髹漆技藝,用漆來诠釋傳統雕塑;用五年計劃實現了專屬漆器博物館,從傳承教育、技藝比賽、作品賽事、商品輸出、技術專利、專題理論著作等形式,對傳統漆藝進行立體化诠釋。

(隗鵬老師在講解漆器)

代表作《明清襄陽城》微景觀模型,襄陽唐城影視基地青龍寺主題雕塑,大小佛像共計27尊,其中大日如來是當前襄陽最大的佛教造像。

(“如漆而至”團隊參觀漆的應用)

采訪時刻

(“如漆而至”團隊采訪現場)

問題一:漆器制作的基本步驟和工藝是怎樣的?

隗鵬:漆是一種原料,将原料漆塗抹在器物的表面,這個成品就叫漆器。操作過程比較繁瑣,包括采集漆、調漆、制漆、制胎、刮灰、裱布等,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不斷重複,整個制作過程的戰線比較長。

(“如漆而至”團隊采訪現場)

問題二:不同的漆料對不同的漆物會有什麼影響?

隗鵬:大漆起源中國,分布地域廣闊且分散,不同地域海拔不同,所生産的原料漆的質量不同,所以所做的器物不同,比如湖北省主要以描繪彩繪為主,所做的漆器一般為大件。襄陽則是以牌匾作為一個媒介來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

(“如漆而至”團隊采訪現場)

問題三:現代漆器在設計和制作上有哪些創新和發展的空間?

隗鵬:漆器制作本身就是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适應新時代。在古代漆器大部分是牌匾、陪葬用具以及兵器上,随着時代的發展,漆器技術所适用的範圍逐漸擴大,比如手機殼、3D打印方面以及一些高科技的産品,從最初防腐的原料逐漸發展成美化的一種顔料。未來大漆發展的趨勢需要整個社會整個時代共同創新。

(“如漆而至”團隊采訪現場)

探尋漆器經典,守護非遺世界!在采訪過程中隗鵬老師流露出對大漆足夠的熱愛和堅守,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關注到這項非遺,共同助力大漆制作非遺的傳承。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大漆非遺傳承探訪活動,讓同學們近距離的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如果每個人都願意了解非遺文化的精湛技藝,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我們一定可以推動中華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讓我們一起珍視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讓它們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如漆而至”團隊和隗鵬老師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