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和發展的寄語精神,3044永利集团2023級輔導員王喆、學院黨總支部組織委員武思雨帶領一支名為“非遺‘竹’夢團”的實踐團隊于2024年7月13日至19日遠赴重慶,在重慶市石柱縣開展了一場“巧手編織蘊石柱,竹藝匠心繪新圖”為主題的暑假社會實踐活動。
竹,是我國傳統文化語境中的“歲寒三友”之一,因為其象征高潔,不屈的氣節,一直以來便備受文人的推崇與喜愛,而竹編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原本挺拔的竹子,通過選料、裁料、破篾、打磨等步驟,成為一條薄薄的篾絲,再把篾加以編織,一件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就在指尖成型。
(萬書華老師的編織作品)
萬書華,男,土家族,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魚池鎮大連組人,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萬氏竹藤編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萬書華成長于石柱縣魚池鎮山嬌村萬家店子,家族世代以傳統手工編織為業。自幼深受家庭氛圍熏陶,16歲起在父親萬世春的指導下學習編織技藝,至成年後技藝純熟。雖曾因生活所需外出務工,但他始終未放棄編織,尤其在2013年右手傷愈後,他全身心投入手工編織,創作出衆多造型獨特、實用與美觀并重的手工藝品。
萬書華的編織技藝源自祖輩,傳承三代,擅長運用環保型藤條,以手工編織出各式日常用品及藝術品,如竹籃、花背篼、水果盤等,作品多以圓形形态展現,既保留傳統韻味,又融入現代審美與環保理念。他創新技藝,使傳統手工藝品煥發新生,廣受歡迎,部分作品甚至遠銷海外。
“非遺‘竹’夢團”實踐團隊在本土工匠、縣級非遺傳承人萬書華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沉浸式體驗了竹編工藝,從砍竹到編織,并親手制作了竹編工藝品。
(萬老師指導團隊成員編織工藝品)
非遺傳承人萬書華老師感慨道,每一件竹編制品都需要制作者付出十足的耐心和細心,竹編是祖祖輩輩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傳家之寶。随着社會的快速發展,竹編這類傳統手工藝經濟效益差,正面臨着失傳的危險。感謝你們團隊來實踐學習,不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貢獻,也為傳統手工藝的複興和創新提供了啟示。
巧手編織蘊石柱,竹藝匠心繪新圖。在對萬書華老師的采訪過程中,他不止一次的流露出對編織工藝的熱愛和堅守。目前,他在為申請市級非遺項目而努力,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主動了解編織工藝,使非遺竹編進一步延續傳承。
團隊指導老師武思雨表示,在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保護和傳承,同時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創新和發展,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團隊指導老師王喆表示,縱橫間的細膩與遼闊,透毫厘間的縫隙,編織出一片通透與明淨,承載着竹編人對傳統手藝的眷戀。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陪在長輩身邊,學習非遺、傳承非遺,以傳統之韻,護文化之根。